7月13日,“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大型人文采风活动踏上寻根溯源之旅。采风团一行深入安化茶马古道的核心腹地,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触摸那沉淀在青石板与老茶厂中的黑茶之魂。
采风活动的首站,是见证无数茶商马帮足迹的“鹞子尖古道”。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石板路,曾是安化黑茶北出湖湘、踏上万里征程的咽喉要道。采风团一行体验重走先辈茶商、挑夫走过的崎岖山路。青石板上深深凹陷的“马蹄窝”和“拐子窝”,无声诉说着当年运输的艰辛与繁盛。山间云雾缭绕,溪流潺潺,队员们穿行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切身感受“一片叶子度关山”背后沉甸甸的分量。正如安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小甫在誓师时所期许的,这是一次“踏访古道遗址,钩沉尘封历史,丈量先辈的艰辛与荣光”的实践。
△游客体验茶商马帮足迹的“鹞子尖古道”
沿着古道下行,采风团抵达了永锡桥——这座始建于清代、安化境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风雨廊桥。它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和商贸集散地。廊桥内,木构沧桑,匾额高悬,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南来北往商旅的喧嚣与马蹄的回响。采风团一行驻足桥头,详细考察其建筑特色,聆听当地向导讲述“茶包蔽日”、“马蹄声碎”的盛况,体会这座“茶路上的明珠”如何为远行的茶叶和疲惫的行旅遮风挡雨,成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驿站。桥上栩栩如生的挑夫铜像,凝固了历史的瞬间,让队员们对安化黑茶维系边疆、促进团结的历史贡献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鹞子尖古道石碑
探源之旅来到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老茶厂,被誉为安化黑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发源地,是名副其实的“安化黑茶复兴摇篮”和“现代黑茶基因库”。在厂史陈列馆,泛黄的照片、古老的制茶器具和详实的文献资料,系统展示了安化黑茶从传统作坊走向现代产业的历程。
△千两茶踩制技艺
采风团一行观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踩制技艺等)的现场展示,感受“世界茶王”千两茶磅礴气势背后的匠心传承。从古老的“官茶”到今日安化的支柱产业之一,白沙溪茶厂是安化黑茶“源于秦、兴于唐、盛于宋、贡于明清、振兴于当代”这一辉煌历史的生动缩影和当代诠释。
步入益阳茶厂万吨级黑毛茶原料储备库,感受国家层面对黑茶战略物资属性的重视与宏大规模储备带来的震撼,理解茯砖黑茶稳定供给的基石。
△益阳茶厂茯砖茶4.0智能化生产线
益阳茶厂自 1958年建厂以来,专一不间断生产茯砖茶,在生产茯茶过程中,其菌种在茯茶不间断的生产过程中得以保护繁衍。在茯砖茶4.0智能化生产线,大家目睹从原料处理到压制、包装的高度自动化流程。观摩国家级非遗“茯砖茶制作技艺”的手筑环节。老师傅们精准的筑制手法、对茶砖松紧度的精妙把握,与现代化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传统智慧不可替代的价值。
现场,茯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杏益为大家深情讲述数十年坚守传统工艺的心路历程,强调“金花”自然发花技艺的精髓。
△茯砖茶制作技艺体验
从古道艰辛到廊桥庇护,从白沙溪的复兴源头到益阳茶厂的科技前沿,再到刘杏益大师“守正创新”的箴言,采风团成员深刻触摸到安化黑茶产业跳动的双脉搏:对厚重历史的敬畏传承与对现代科技的前沿拥抱。
湖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肖涛强调的破解文化传播“碎微化”、固本培元民族精神的使命,在此行中得到具象化落实。通过慢直播、短视频等多元传播,鹞子尖的足迹、永锡桥的回响、万吨库的规模、4.0产线的智能、金花酵库的奥秘、手筑技艺的精湛以及大师的洞见,将转化为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向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全景展现安化黑茶的底蕴与活力。
△安化境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风雨廊桥
这不仅是为“片叶度关山”品牌注入丰富内涵,更是为开启的北向万里茶道征程,以及未来擦亮“万里茶道”与“安化黑茶”金名片、深化沿线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础与广泛的文化共鸣。从古道与工厂出发,这片承载历史荣光的安化黑茶,正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自信姿态,整装待发,即将再度“度关山”,书写新时代的万里传奇。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举报/反馈免费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